施与受之间的平衡
我们都喜欢慷慨的人,但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人:他们总是乐于付出,却从不接受别人的好意?他们似乎以“只施不取”为荣,认为这是一种美德。然而,这种看似慷慨的行为,实则可能是一种隐形的自私。
作者年轻时遇到一位长辈,待人友善慷慨,总会送上贴心的礼物,热情邀请你共进晚餐,生病时也会送来慰问。但她有一个奇怪的习惯,从不接受别人的帮助,甚至以此为傲。她常说:“我只付出,不索取,哪怕一杯水。”她过世后,也明确表示要捐献遗体用于医学研究,不举办任何形式的葬礼。
这种“只施不取”的模式,其实剥夺了给予者本应获得的道德满足感,反而让接受者感到亏欠和义务,无法回报。真正的慷慨应该是双向的,是双方共同感受温暖和快乐的行为。学会感恩地接受他人的好意,与慷慨地付出同样重要,这对于你的人际关系和自身幸福至关重要。
慷慨带来的幸福感
研究表明,慷慨的行为能够显著提升幸福感。在一项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对陌生人做出一些善意的举动,比如扶老人开门、为停车咪表投币、赠送小礼物等。研究人员观察受助者是否展现出“杜乡式微笑”,即面部颧大肌和眼轮匝肌(位于上脸颊和眼睛周围)的活动,这种微笑被认为是真实幸福的标志。结果显示,接受了善意行为的陌生人,展现出真诚微笑的可能性是没有接受善意行为的陌生人的近四倍。
更重要的是,慷慨的行为不仅让接受者感到快乐,也让付出者感到幸福。实验结束后,参与者报告了更高的积极情绪、快乐感、感激之情、乐观态度和生活满意度。类似的发现也出现在其他研究中。例如,心理学家在2004年发现,每周被要求进行五项微小善举和牺牲的学生,其整体幸福感水平明显高于没有进行这些行为的学生。
请求帮助:创造双赢
既然慷慨能带来幸福,那么提高他人幸福感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给予他们行善的机会。2022年发表在《心理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人们往往不愿向陌生人寻求帮助,比如借用手机打电话,因为他们认为这会给对方带来不便和困扰。然而,研究人员的实验表明,那些提供帮助的人实际上更乐于助人,认为这并不麻烦,并且由此获得的愉悦感也超出了求助者的预期。
因此,一个简单的让他人感到快乐的方法是接受他们的慷慨,甚至主动请求他们提供小小的帮助。一些学者认为,利用这种效应,获得更大帮助的最佳方式是从小请求开始。正如本杰明·富兰克林所说:“曾经对你施以恩惠的人,比你自己帮助过的人更乐于再次帮助你。”如果潜在的雇主问你是否想要一杯咖啡,即使你不喝咖啡,正确的回答也应该是“我很乐意!”
把握好“度”
当然,寻求帮助也要把握好“度”。合情合理的请求帮助,和过分的要求是截然不同的。曾经,作者有一位关系一般的朋友打电话来,要求“帮个小忙”:他的家人能否在作者家中住两个星期?如果你提出的要求太过分或过于频繁,你在对方眼中的形象就会从“朋友”变成“贪得无厌的人”。学者们指出,温暖会转化为被认为的剥削。请求的方式也很重要,永远不要以命令的口吻提出要求,这是一种自私的表现,学者们发现,那些毫无根据地感到自己有权得到什么或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人,往往会表现出自私。
另一种破坏他人行善所带来的温暖的方式是引入外在利益,比如提供某种物质上的回报。假设你请人帮你把一些箱子搬到车上。对方可能会爽快地说:“当然,很乐意。”但如果你说:“如果你帮我把这些箱子搬到车上,我给你4美元。”这样反而会让人感到不舒服,甚至觉得受到了侮辱,认为你很愚蠢。人情就是人情,不应该用金钱来衡量。
建立慷慨的循环
以慷慨的精神接受他人的好意,能够促进彼此之间的温暖感情。如果你觉得接受别人的好意很困难,不妨从关注他人的善意开始,并决心尽可能地接受。当然,这需要你能够区分真正的善意和试图操纵或胁迫的行为。你不需要答应和一个让你觉得不舒服的人共进晚餐。但如果有人问你:“要不要帮你从星巴克带点什么?”这通常是一个说“好”的好机会。
下一步是将这种小小的善意转化为健康的社交模式,即进行回报。慷慨的文化就像血液循环,不能停留在某个特定的位置。如果停止流动,就会凝结,不再支持生命。只接受别人的好意,却从不提供帮助,最终会导致善意枯竭。相反,要寻找机会让别人接受你的慷慨。明天,你就可以主动去咖啡店买咖啡。
你可以通过请求他人提供他们乐于给予的东西来开启这个循环。多年前,当作者经营一家大型非营利组织时,一位经验丰富的行业人士观察到,作者身边围绕着许多成功的企业家捐助者,但作者从未向他们寻求商业建议,而这正是作者非常需要的。当作者开始更多地寻求他们的建议时,改善了作者的管理、友谊和筹款能力。从中得到的教训是:人们乐于提供建议,这让他们感觉很好,而且研究表明,这可能也让作者在他们眼中显得更有能力。每当你对生活、爱情或工作中的棘手情况感到困惑时,想想可能拥有有用观点的人,并请求他们分享。
即使身无分文也能给予
有人问作者,如果对方一无所有,又该如何应用“请求即给予”的原则?比如,一个无家可归的人拦住你,请求你的支持或食物,这种人是否就无法给予了呢?
作者将这个问题带回家,反复思考,因为没有现成的答案。那天晚上,作者突然意识到,一个无家可归的人可以给予作者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在接下来的机会中,作者尝试了一下。
在街上给一个流浪汉买了食物后,作者转身离开前,问他:“请你为我和我的家人祈祷吗?”他最初对作者的要求感到惊讶,但他欣然同意了。作者相信,正如许多宗教所教导的那样,上帝会听到穷人的哭泣,所以作者认为,那一天得到的远比给予的多。即使你不认同作者的宗教信仰,相信也能理解,这种交流让作者有机会表达温暖的尊重,这尊重来自接受他人善良,而这是每个人都需要的。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热评文章
- 去年湖北民营企业进出口达4874亿元
- 入市新动向!理财公司积极布局此类产品
- 中小银行持续布局DeepSeek
- 对乙酰氨基酚肝毒性的评估与治疗丨临床必备
- 深夜,泉州一道观功德箱被人搬走!警方回应:4人已被捕今日
- 庆祝《哪吒2》票房破百亿江西一景区推出凭票根免门票活动今
- 外交部:美胁迫别国打压我芯片产业损人又害己!
- 湖南省宁乡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书记、主任喻亚军接受审查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