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示型”还是“暗示型”家庭?你的沟通方式影响人际关系

“明示型”还是“暗示型”家庭?你的沟通方式影响人际关系

知行看点 2025-03-13 热点资讯 68 次浏览 0个评论

“明示型”还是“暗示型”家庭?你的沟通方式影响人际关系

你是在一个“明示型”(ask)家庭中长大,还是在一个“暗示型”(guess)家庭中长大?最近,一个名为Mamamia Out Loud的澳大利亚播客在TikTok上提出了这个问题,引发了广泛讨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家庭沟通模式,深刻影响着我们与他人互动的方式。

“暗示型”家庭:委婉表达,期望心领神会

在“暗示型”家庭中,人们很少直接提出要求。正如该播客的主持人Jessie Stephens在视频中解释的那样,他们不会直接请求别人帮忙搬家,而是会先询问对方周末是否忙碌,然后巧妙地提及自己的需求。这种沟通方式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对被拒绝的恐惧,以及不愿给他人造成负担的顾虑。

临床心理学家Regine Galanti指出,“暗示型”沟通往往将自己的需求放在最后,优先考虑他人的感受,即使这会伤害到自己。在极端情况下,可能会变成一个“老好人”。

如果你来自“暗示型”家庭,需要意识到,期望别人能领会你未明确表达的需求,往往只会导致更多的困惑。心理学教授Maryanne Fisher表示,对方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你的请求,因此你需要更加直接地表达。此外,要明白拒绝你的请求并不等于否定你这个人,这是一个需要慢慢学习的课题。

不过,对于习惯于委婉表达的人来说,直接提出要求可能会感到有些唐突。可以尝试一种折中的方式,例如,不要直接说“你能帮我搬家吗?”,而是说“你愿意帮我搬家吗?”。婚姻和家庭治疗师Luis Cornejo强调,关键在于自我意识和逐渐改变。

“明示型”家庭:直接表达,界限分明

与“暗示型”家庭相反,“明示型”家庭鼓励直接表达需求,对方可以自由地选择同意或拒绝,不涉及过多的情感因素。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的人,习惯于开门见山,认为清晰的沟通能够避免误解,提高效率。

然而,“明示型”沟通也存在潜在的风险。如果表达方式过于强硬,可能会被认为是具有攻击性。Galanti指出,具有攻击性的沟通方式将自己的需求置于一切之上,甚至不惜伤害他人。而更理想的方式是,在提出自己需求的同时,兼顾他人的感受,设定清晰的界限,这种方式被称为“坚定型”沟通。

如果你来自“明示型”家庭,需要注意表达方式,避免过于强势。可以尝试给对方一个“退路”。例如,可以说:“我真的很需要你帮忙策划委员会的活动,但我知道你刚出差回来,可能有很多事情要做。如果你有空闲时间,可以帮我一下吗?哪怕只是几分钟。”Fisher认为,这种方式可以让对方选择提供时间较短的帮助,而不是直接拒绝,避免尴尬。

沟通方式无优劣,理解尊重是关键

无论你来自“明示型”家庭还是“暗示型”家庭,重要的是要意识到不同的沟通方式是正常的,并尝试理解和尊重彼此的差异。心理健康专家建议,在沟通时,尽可能对他人抱有同理心。

注册临床社会工作者Chase Cassine强调,建立稳固关系的基础是信任、同理心和脆弱性。伴侣之间应该营造一个安全的空间,积极倾听对方的想法,并在冲突发生时有效地解决问题。

总而言之,家庭沟通模式对我们的影响是深远的。了解自己的沟通习惯,并学习适应不同的沟通方式,能够帮助我们建立更健康、更和谐的人际关系。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热评文章

转载请注明来自知行看点,本文标题:《“明示型”还是“暗示型”家庭?你的沟通方式影响人际关系》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