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科学家首次捕捉到超流体中的“第二声波”,或解开高温超导和中子星之谜

MIT科学家首次捕捉到超流体中的“第二声波”,或解开高温超导和中子星之谜

知行看点 2025-03-10 热点资讯 82 次浏览 0个评论

MIT科学家首次捕捉到超流体中的“第二声波”,或解开高温超导和中子星之谜

通常情况下,物体被加热后,热量会向外扩散,最终消散。但在超流体量子气体的世界里,情况却截然不同。

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科学家们首次成功地捕捉到热量以波的形式在一种名为“第二声波”的现象中穿过这种奇异流体的过程。这项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有望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高温超导体和中子星等复杂物理现象。

热量传播的另类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熟悉的物质导热方式通常是从局部热源向四周扩散。比如,将一块烧红的煤炭投入水中,水温会逐渐升高,热量最终消散。然而,在自然界中存在着一些罕见的、奇异的材料,它们并不遵循这种常规的热传导规律。

与我们预期的热量扩散不同,这些超流体量子气体以一种“摇晃”的方式将热量从一侧传播到另一侧——本质上,热量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科学家们将这种现象称为材料的“第二声波”(第一声波是指通过密度波传播的普通声波)。虽然“第二声波”现象早已被观测到,但从未被可视化。最近,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种新的热成像技术,终于成功地捕捉到了纯粹热量的这种运动方式。

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杂志上。在麻省理工学院发布的新闻稿中,该研究的合作者、麻省理工学院助理教授理查德·弗莱彻用煮水的比喻来描述超流体中“第二声波”的奇特之处。

“就好像你有一个装满水的容器,把一半的水加热到接近沸腾,”弗莱彻说道,“如果你观察,水本身看起来可能完全平静,但突然另一边就变热了,然后另一边又变热了,热量来回传播,而水面看起来完全静止。”

超流体的奥秘

超流体是在极低温(接近绝对零度,即-273.15摄氏度)下冷却原子云时产生的。在这种罕见的状态下,原子的行为会发生改变,形成一种几乎没有摩擦力的流体。科学家们推测,正是在这种无摩擦状态下,热量才得以像波一样传播。

“第二声波是超流体的标志,但在超冷气体中,到目前为止,你只能看到它伴随的微弱密度涟漪,”该研究的主要作者马丁·茨韦莱因在一份新闻稿中说道,“热波的特性以前无法证实。”

突破性的热成像技术

为了最终捕捉到“第二声波”的运动,茨韦莱因和他的团队必须跳出传统的热学思维。因为跟踪超冷物体的热量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它不会发出通常的红外辐射。因此,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们设计了一种方法,利用射频来跟踪某些亚原子粒子,即“锂-6费米子”。这些粒子可以通过不同的频率来捕捉,而频率与它们的温度有关(即,温度越高,频率越高,反之亦然)。这种新颖的技术使得研究人员能够精确地定位“较热”的频率(尽管仍然非常冷),并跟踪由此产生的第二声波随时间的传播。

“第二声波”的意义

这项研究的意义是什么?毕竟,我们很少有机会接触到超流体量子气体。但如果询问材料科学家或天文学家,你将会得到截然不同的答案。

虽然奇异的超流体可能尚未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但理解“第二声波”的传播特性有助于解决关于高温超导体(同样是在极低温度下)或中子星核心中混乱物理现象的问题。

未来的应用前景

理解“第二声波”的特性对于探索高温超导材料的机制至关重要。高温超导材料具有在相对较高温度下实现零电阻导电的特性,如果能实现常温超导,将会引发能源、交通、医疗等领域的革命性变革。然而,目前科学家们对高温超导的物理机制仍未完全理解。“第二声波”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有望揭示高温超导材料内部复杂的电子相互作用。

此外,这项研究对于理解中子星的内部结构和演化也具有重要意义。中子星是宇宙中最致密的物体之一,其内部存在着超流体态的物质。通过研究超流体中的“第二声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子星的物理性质,例如其热传导、旋转动力学等。这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宇宙中这些极端天体的奥秘。

总而言之,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们首次捕捉到超流体中的“第二声波”,不仅在基础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为探索高温超导和中子星等领域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思路。这项研究成果有望推动相关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并最终为人类带来实际的应用价值。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热评文章

转载请注明来自知行看点,本文标题:《MIT科学家首次捕捉到超流体中的“第二声波”,或解开高温超导和中子星之谜》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