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盾携手成都交响乐团,微电影交响诗《女书》在蓉首演

谭盾携手成都交响乐团,微电影交响诗《女书》在蓉首演

知行看点 2025-03-10 热点资讯 45 次浏览 0个评论

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

作为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女性文字,半个多世纪以来,江永女书被冠以“神秘”色彩,并活跃在大众视野。近年来,围绕女书的影视作品、音乐作品不断涌现,使女书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3月8日妇女节当晚,成都交响乐团音乐厅内座无虚席,音乐大师谭盾携手竖琴演奏家陈妤颖、琵琶演奏家韩妍以及成都交响乐团,为观众带来了一场震撼心灵的音乐会。首次与成都观众见面的《13部微电影的交响诗:女书》通过音乐的形式演绎古老而不可思议的女性文字,深深打动了现场观众。这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让现场观众经历了一场关于文化和生命的深度思考。

谭盾携手成都交响乐团,微电影交响诗《女书》在蓉首演

演出现场

谭盾携手成都交响乐团,微电影交响诗《女书》在蓉首演

谭盾用交响乐送出一封“女书”

“女书”流传于湖南江永一带,往往被刺绣和书写在手绢、秘扇、丝布、腰带和日记本上。女书还有不少优美曲调,常由母亲口传心授给女儿,其中记述了女性经历人生的种种智慧。

在微电影交响诗《女书》中,谭盾用13个乐章讲述了“女书传奇”,其中包括“母亲的歌”“女书村”“深巷”“女儿河”等。整部作品以“活在梦里”结尾,告诉观众这些创造了自己独特文字的女人们一边流泪、一边幸福,她们在压抑的现实中为自己创造了独立美丽的精神王国。

谭盾携手成都交响乐团,微电影交响诗《女书》在蓉首演

演出现场

演出现场,观众被这种前所未有的艺术形式深深吸引。当《女书》最后一个音符落下,剧场内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这种热烈的反响,不仅是对作品艺术价值的肯定,更是对女书文化当代价值的认同。许多观众表示,这场演出让他们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女书文化的魅力,也引发了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

谭盾携手成都交响乐团,微电影交响诗《女书》在蓉首演

携手成都交响乐团演绎世界名曲

除了《女书》,谭盾还携手成都交响乐团演绎了世界名曲。其中包括俄罗斯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代表作《图画展览会》,该曲目为作曲家参观已故好友俄罗斯画家哈特曼的纪念展览后有感而作。整个作品由10首小曲构成,每首都以展品中选出的富有民间色彩的一幅画作为创作基础,通过“漫步”的主题贯穿全曲,以变奏的形式表现观画者的不同情绪。该节目通过康定斯基的视觉艺术实现了音乐与图像的完美融合。康定斯基的抽象绘画风格与音乐的情感起伏相呼应,舞台背景或屏幕上实时展示的视觉艺术作品,随着乐曲的节奏和情感变化而动态呈现。例如,在《基辅大门》的庄严旋律中,画面可能呈现出宏伟的几何图形与强烈色彩。这种视觉与听觉的同步,不仅增强了音乐的感染力,也为观众提供了多维的艺术体验,展现了音乐与绘画的深刻联系。

谭盾携手成都交响乐团,微电影交响诗《女书》在蓉首演

演出现场

谭盾还和成都交响乐团带来肖斯塔科维奇的《节日序曲》Op.96。作品以明亮的铜管和打击乐开场,充满节日氛围,旋律欢快,节奏鲜明,展现了节日的热烈与喜悦。乐曲结构清晰,采用奏鸣曲式,主题对比鲜明,既有庄严的颂歌,也有轻快的舞曲元素,为现场观众带来极致的视听享受。

此外,琵琶协奏曲《三泉》是为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种琵琶独奏而创作的作品,灵感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与自然意象。乐曲以“泉水”为象征,通过三种琵琶的不同音色与演奏技法,描绘了水的流动、汇聚与变化,展现了自然与生命的灵动之美。作品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琵琶的拨弦、滑音、泛音等技巧与管弦乐队的丰富音色交织,营造出独特的音响效果。谭盾在创作中注重音色的对比与层次感,既保留了琵琶的传统韵味,又赋予其现代音乐的张力与表现力。《三泉》体现了谭盾对东西方音乐文化的融合探索,是一部兼具传统精神与现代美感的杰作。

谭盾携手成都交响乐团,微电影交响诗《女书》在蓉首演

演出现场

整场音乐会不仅是一场听觉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有观众表示,这场音乐会让他们深刻感受到女性力量的伟大与艺术的无穷魅力。演出结束后,掌声经久不息,许多人久久不愿离场,沉浸在音乐带来的感动与思考中。

(图据成都交响乐团)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热评文章

转载请注明来自知行看点,本文标题:《谭盾携手成都交响乐团,微电影交响诗《女书》在蓉首演》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