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陈建
通讯员 范鹏
3月7日,由湖北交投集团投资建设,中铁建大桥局承建的荆州李埠长江公铁大桥南岸锚碇沉井正式进入第二阶段下沉——不排水法下沉,锚碇沉井下沉进入冲刺阶段。

沉井施工现场
南岸锚碇沉井属于国内超大型的陆地沉井,长76米、宽68米、高22米,重量约29.6万吨,相当于5艘辽宁舰的重量。
此次沉井总体采用一次接高两阶段下沉的施工工艺,即先排水下沉、后不排水下沉至设计标高。
沉井下沉地质条件复杂,需穿越粉砂层、粘土层、粗圆砾层等多变地质,尤其是在第二阶段沉井穿越粘土层与圆砾土层时,面临极大挑战。
为确保下沉作业安全顺利进行,项目采用沉井智能监控系统及智能取土系统,实现从地层感知、路径决策、施工控制到风险预警的全链条自主化作业,让智能系统“睁开双眼”,使龙门吊拥有“智慧大脑”。
智能取土为钢铁巨兽植入“数字基因”
在沉井施工现场,25台橙红色的龙门吊群如同钢铁舞者般在沉井上轻盈有力地穿梭。
为提高智能化、可视化、机械装配化水平,提高取土效率,保证下沉质量,项目对龙门吊进行智能化改造,系统与沉井智能监控系统联动,组合成龙门吊智能取土系统,协同推进第二阶段的安全下沉。
龙门吊智能取土系统采用了自动化路径规划,引入“深度+时间”双控策略,研发泥面高程测量技术,将数据反馈至沉井智能建造系统,通过自动拟合三维泥面高程模型,实时更新并提供精准的取土规划建议。
智能监控为施工打造“数字天眼”
沉井下沉过程面临下沉速率及姿态控制难度大、受力情况复杂、结构安全风险高、纠偏难度大等重难点问题。

沉井智能监控系统
项目建设团队与科研单位自主研发沉井智能建造系统,在沉井钢壳拼装及混凝土接高阶段,预先安装各种应力、姿态等监控元器件,对沉井施工中的水位变化、周边土体沉降、受力状态、空间姿态等关键指标进行实时监测,覆盖高清摄像监控系统——在沉井四壁、作业核心区和智能龙门吊上架设多组实时监控摄像头,通过高速网络与智能监控平台实时反馈,构建分布式视觉感知网络。实现沉井下沉全过程可视、可测、可控。
“智慧大脑”超前预判实时指导
施工区域覆盖高清摄像头网络,实时捕捉施工细节,结合流媒体传输技术,让管理者如同“身临其境”,动态掌握每一环节。利用通信及网络技术进行传输、存储、采集数据与施工现场BIM模型实时关联,精准预警偏移风险,分级预警,实时指导动态纠偏,降低沉井施工安全风险。
首创人工智能大模型赋能沉井施工,基于构建三维卷积神经网络的分析模型,深度学习沉井下沉施工过程与对下沉全过程进行动态预测,超前预判施工异常,从以往的“事后补救”转向“事前规避”,大幅提升施工安全冗余,为施工团队提供科学的调整建议与智能的决策依据。
“沉井第二阶段下沉深度约为7.6米,下沉时间预计50天,这些智能化的运用,不仅解决了取土的精度问题,还减少了作业人员的数量,在节约了人力成本的同时提升了安全性能。”项目副总工兼施工管理部部长孙岗介绍。为保证沉井第二阶段顺利下沉,项目团队提前制定专项施工方案,对现场机械设备、人员安排、安全质量管控等进行了全面部署。

荆州李埠长江公铁大桥南锚碇效果图
公司始终坚持落实股份公司“1235”科技创新中长期发展战略,以科技引领数智赋能,按“数据赋能、融合发展、智能引领、自主可控”四项原则推进数字化转型,不断推动传统桥梁建设技术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升桥梁核心竞争力。
截至目前,大桥主塔上、下游均完成第十二节段塔柱施工;沉井目前已下沉14.4米,剩余7.6米;引桥正在进行承台及墩柱施工;公路预制梁场建设完成。
荆州李埠长江公铁大桥是世界最大跨度双层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桥梁,大桥建成后有利于进一步推进交通强国建设,完善长江经济带骨干路网结构,优化国家和湖北省高速公路网布局。
(图片由通讯员提供)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热评文章
- 全国人大代表李玉梅:关注产品质量问题,要将生产一线声音带上
- 平安证券党委书记、董事长何之江:修炼创新内功全力做好金融五
- K1路可换乘K3路!漳州港⇌漳州又多一条出行选择
- 中到大雪+小到中雪!甘肃新一轮降雪来了→
- 涨了!国家助学金额度提高,覆盖面更广
- 贾平凹之女贾浅浅已获博士学位西北大学官网简历更新今日头
-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有何新亮点?
- 西部机场博物馆开放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