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被称作“未来之光”,它不仅能像传统硅电池一样发电,还能做成薄如纸张、可弯曲的形态,甚至能贴在衣服或窗户上使用。然而,器件不稳定性成为限制其产业化发展的首要挑战。
3月7日,华东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清洁能源材料与器件团队侯宇教授、杨双教授等人在《科学》发表最新研究,揭示了新型光伏不稳定性的关键机制——光机械诱导分解效应,提出石墨烯-聚合物机械增强钙钛矿材料的新方法,制备出新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
经过严格测试,团队制备的太阳能电池创下新纪录:在模拟日常使用的强光高温环境下,持续工作3670小时(约153天)后,仍能保持97%的发电效率。这是目前同类电池中最长的稳定工作时间,意味着实际应用成为可能。
目前,该技术已开始与企业合作试验,一旦量产,建筑外墙发电玻璃、可折叠户外充电毯甚至给手机充电的太阳膜都可能成为现实。
张婷 科技日报记者 王春
来源:科技日报微信公众号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热评文章
- 【后续】路边停车收费标准来了,长泰人须知!!
- 山东民营企业家:坚定信心,做大做优做强民营企业
- 春季候鸟迁徙,石家庄热闹开场!
- 我国南极考察又有新进展!在东南极获取完整的冰川内部温度剖面
- 网店从银行网点附近挖取的泥土被附会五行属性,有店铺号称银行
- 中国男性平均寿命仅699岁?这么离谱的谣言咋来的?
- 李想发文:差点和小米发布会撞期,沟通后选择让路!雷军发文感
- 今日科普|为何手放电磁炉上,不会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