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人生路上,我们的身体总会出现一些变化。像痘坑,那是青春时期痘痘肆虐留下的独特印记;皱纹,随着岁月流逝悄悄爬上脸庞,成为时光馈赠的“礼物”。可还有些东西,比如脂肪瘤,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它不痛不痒,看似没有毒瘤那般凶险,然而用手一摸,皮肤下那肉鼓鼓的肿块,总会让人心里犯嘀咕,总感觉不太踏实。甚至有人打趣说,脂肪瘤是身体在偷偷“存私房钱”,可这“私房钱”存得毫无缘由,还徒增烦恼。

其实,脂肪瘤并非什么稀罕物件。相关数据显示,脂肪瘤堪称最常见的软组织良性肿瘤,在所有软组织肿瘤里,它的占比能达到50%左右。虽说多数脂肪瘤对身体危害不大,可它的出现绝非偶然。俗话说得好,“事出反常必有因”,那些长了脂肪瘤的人,身体说不定早就通过某些方式发出了信号。接下来,咱们就从医学专业角度深入探究一番,看看脂肪瘤背后可能潜藏着哪四个原因,看完后,你或许就能找到答案了。

## 身体代谢“掉链子”
想象一下,身体如同运行已久的机器,年头长了,难免有些零部件会出故障。脂肪瘤的产生,往往和身体代谢紊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本质上讲,脂肪瘤就是一堆脂肪细胞“扎堆”聚集在一起,这些细胞不再乖乖地各司其职,而是无序地大量生长,最终形成了我们肉眼可见的肿块。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脂肪细胞变得如此“调皮捣蛋”呢?最常见的因素便是脂质代谢出现了障碍。研究发现,在患有脂肪瘤的人群中,相当一部分人都存在血脂异常的情况,像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等。简单来讲,就是身体里的脂肪含量过高,代谢系统忙不过来,没办法及时有效地处理这些多余的“油”。这就好比厨房里的油烟管道堵塞了,油脂无法顺利排出,只能在管道的某些角落慢慢堆积,时间一长,就形成了类似脂肪瘤的东西。

而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更是给身体代谢“添了把火”。熬夜成了家常便饭,外卖成为饮食的主要选择,食物口味偏重油重盐,蔬菜水果的摄入量少之又少,日常久坐不动,缺乏必要的锻炼……这些不良生活习惯就像小火苗,持续不断地侵蚀着身体原本正常的代谢功能,慢慢地把身体的代谢“烧”出了问题。国内一项研究表明,患有代谢综合征(包含高血压、高血糖、肥胖等症状)的人群,相比健康人群,脂肪瘤的发病几率明显更高。所以,当发现身体开始“藏”有脂肪瘤时,不妨静下心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是不是平时吃得太油腻了?是不是运动量严重不足?可别等到脂肪瘤越长越多,才意识到该好好“疏通疏通管道”,调整生活习惯了。

## 遗传基因在“捣鬼”
常言有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脂肪瘤的出现,有时候还真得“怪罪”家族遗传。医学界早就注意到,脂肪瘤存在一定的遗传倾向,尤其是多发性脂肪瘤,家族聚集的特点更为显著。有一种名为家族性多发性脂肪瘤病的遗传性疾病,患上这种病的患者,身上会冒出多个脂肪瘤。这些脂肪瘤通常分布在四肢、躯干等部位,虽说大多数时候不会带来疼痛的感觉,但数量一多,难免会影响个人的外在形象,对日常生活也会造成诸多不便。

不过,目前脂肪瘤的遗传机制还处于深入研究阶段。科学家们发现,某些基因突变可能会致使脂肪细胞的增殖失去控制,进而形成脂肪瘤。有意思的是,这些基因突变常常是家族代代相传的。也就是说,如果父母一方患有脂肪瘤,那么子女患脂肪瘤的概率也会相应增加。所以,如果家族里有人曾经长过脂肪瘤,自己就得格外警惕了。定期去医院进行体检是个明智之举,争取做到早发现、早处理,绝不能让遗传基因有可乘之机。

## 身体“修复团队”乱了套
人体宛如一座繁忙的城市,每时每刻都有细胞在进行着“建设”和“拆除”工作。在这个复杂的过程中,偶尔也会出现一些“施工失误”。脂肪瘤的形成,有时候就是因为身体里负责修复工作的“主力军”——成纤维细胞出了问题。当身体某个部位受伤时,成纤维细胞会迅速行动起来,大量增殖,目的是帮助修复受损的组织。但如果这个增殖过程失去控制,变得过度活跃,又或者在修复过程中,脂肪细胞“插队”进来,就有可能形成脂肪瘤。

尤其是那些经常受到压迫、容易受伤的部位,比如肩膀,扛重物时常常受力;背部,长时间伏案工作容易受压;臀部,久坐时承受压力,这些地方就更容易长出脂肪瘤。国外有一项研究表明,长期从事体力劳动,需要频繁搬运重物的人群,脂肪瘤的发病几率相对较高。这是因为长时间的机械性刺激,会让局部组织反复受到损伤,从而增加了诱发脂肪瘤的可能性。所以,当发现某些容易受压的部位长出了脂肪瘤时,不妨仔细回想一下,自己是不是曾经在这些部位受过伤,或者长期从事重复性、高压力的劳动。如果是这样,那往后就要多加留意,尽可能地保护好身体,减少这些部位承受的压力。

## 身体“垃圾”堆积,免疫系统“抗议”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体的免疫系统在脂肪瘤形成的过程中,也起着关键作用。免疫系统就像是身体里的“清洁大队”,它的正常职责是清理体内的各种“垃圾”,比如衰老的细胞、异常的组织等。但要是免疫系统功能出现紊乱,清理能力大打折扣,这些“垃圾”就会在体内越堆越多,最终有可能形成脂肪瘤。研究显示,患有某些免疫系统疾病的人群,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身体免疫系统持续攻击自身组织;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关节处长期存在炎症,这类人群更容易出现脂肪瘤。这是因为免疫系统一旦紊乱,就会干扰脂肪细胞正常的代谢和增殖过程,为脂肪瘤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此外,慢性炎症也是诱发脂肪瘤的重要因素之一。长期的炎症反应会改变局部组织的微环境,就如同给脂肪瘤的生长搭建了一个“温床”。像慢性皮下组织炎症,皮肤下的组织长期处于炎症状态;局部感染,某个部位遭受细菌或病毒侵袭引发感染,这些情况都有可能促使脂肪瘤的产生。所以,想要预防脂肪瘤,首要任务就是守护好自己的免疫系统。远离烟酒,因为烟酒中的有害物质会损害免疫系统;合理安排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坚持适量运动,增强体质,这些都是提升免疫力的有效办法。

## 脂肪瘤应对策略
脂肪瘤虽然大多属于良性,但也不可掉以轻心。尤其是当脂肪瘤出现以下这些情况时,建议尽快前往医院就诊:在短时间内,脂肪瘤迅速变大,原本小小的肿块肉眼可见地快速增长;开始出现疼痛的症状,或者对周围组织产生了压迫,影响到了正常的身体功能;脂肪瘤表面出现红肿、发热的现象,很有可能是发生了感染;用手触摸时,感觉脂肪瘤质地变硬,形状变得不规则,又或者同时伴有其他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等。

医生一般会通过触诊,用手触摸脂肪瘤,初步判断其大小、质地、活动度等;超声检查,利用超声波来查看脂肪瘤的内部结构;核磁共振检查,能更清晰地呈现脂肪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多种检查手段,来确定脂肪瘤的性质。如果脂肪瘤影响了个人的外貌美观,或者已经引发了身体不适,通常可以通过手术将其切除,而且手术切除后复发的概率相对较低。但要是脂肪瘤目前没有任何症状,对生活也没有造成影响,也可以选择定期到医院进行随访观察,不必过度担忧。

脂肪瘤的出现,其实就像是一面镜子,反映出我们的生活方式是否健康,同时也是身体向我们发出的一种警告信号。与其等脂肪瘤长出来后烦恼不已,倒不如从当下开始行动起来,调整饮食结构,多选择清淡、少油的食物;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坚持适量运动,让身体动起来,减轻身体负担。当我们的身体状态越来越好,脂肪瘤自然也就不会轻易“找上门来”添麻烦了。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热评文章
- 博野县教体局:棋聚一堂,智慧交锋
- 攀枝花攀西职业学院:锚定职业教育定位助推地方经济发展今日
- 杭州日报:一位体育老师的一周观察——课间15分钟实施后有哪些
-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2月25日辟谣榜发布
- 早春乍暖还寒老年人巧用中医药方法养生防病
- 庆阳发布灾害性天气通报
- 重返双航站楼时代,四川成都双流国际机场1号航站楼恢复运行
- 女乔丹出山!苗立杰加入中国女篮教练组:宫鲁鸣推动新老交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