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新年伊始,我国台湾、新疆、青海、西藏、四川、宁夏多地发生一系列地震事件,地震似乎“一下子”多了起来。很多人担心,这会不会是大地震的“前兆”?
其实,地球上每年都会发生 500 多万次的地震,平均每天发生上万次的地震。在这 500 多万次地震中,人们能感受到的地震仅占 1%。之所以感觉不到那么多的地震,是因为绝大多数地震不是发生在无人区,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就是震级太小,人们感觉不到。

2012~2019 年中国地震空间分布图丨
而在 1% 的有感地震中,造成严重破坏的中强震、强震就更少了。据统计,全球发生 7 级以上地震,平均每年 18 次;我国大陆,平均每年发生 5 级以上地震 20 余次,6 级以上地震 3~8 次,7 级以上地震 3 年 2 次。
小震是大地震前兆吗?
在我国民间,有一种“小震闹,大震到”的说法。个别人把小震、频繁密集的震群事件当成是大震来临的前兆,遇到小地震,担心后面会有更大的地震。
事实表明,个别地方,小震闹、大震到;大部分地方有小震、没大震。极个别时候,小震闹、大震到;大多数时候小震闹、没大震。所以,小震和大地震前兆不存在显著的必然联系。
如何判别小震是不是大震前兆?
小震活动与大地震的关系是地震预测领域的前沿课题。目前研究来看,尚无科学定论。研究地震序列、地震时空分布特征、地震构造活动性等,是地震预测分析的手段之一,究竟小震、震群事件是不是大震前兆?要想得出更科学、更准确的结论,还需地震预测专业研究人员,依据地球物理、流体、地磁地电电磁、形变等多学科理论、多技术手段,进行观测、分析、会商后作出综合的研判。
如何预防地震灾害?
已有震例表明,地震灾害与建/构筑物的破坏密切相关。地震中伤人的不是地震,而是不抗震的建/构筑物和次生灾害。为此,我们可以采取如下措施进行预防。
● 实施城市活动断层避让,科学规划选址,开展地震及复合型灾害风险评估,防范化解地震灾害及复合型灾害风险,避免震后灾害叠加、灾情扩大化;
● 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规范进行设计施工,提高建/构筑物的抗震性能,确保“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
● 加强防震减灾知识学习,强化自救互救技能培训,经常组织、参加地震应急专项演练和综合演练,确保震时不慌,有序应对;
● 做好各项地震应急准备,政府、行业、企业和家庭物资储备相结合,提高全社会应急保障能力。
大量的历史地震案例证明,这些防震减灾措施可以大大地减少地震中的人员伤亡和生命财产损失,取得了很好的减灾效果。
预防胜于遗憾
地震预测是个科学难题,长期以来全球的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攻克。但是防震减灾措施却是我们当下就可以做好的。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与地震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相比,震前积极做好地震防灾减灾备灾,更科学、更经济、更人性。因此,我们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积极做好地震防灾减灾备灾,最大限度地减轻人员伤亡和生命财产损失。
1月28日~2月4日
科普中国
“新年好运来”春节趣味活动进行中
每天瓜分万元红包
??划重点??
活动参与方式:
1.在活动页面点击
“获取好运气”按钮

2.成功锁定关键词“有钱有闲”
即可参与抽奖

扫描下方二维码直达活动
每人每天有 3 次参与机会~
红包数量有限
先到先得
↓↓↓


参考文献
[1]王凯颀.中国地震分布特征及地震应对防范措施研究[J].科学技术创新,2019,(30):4-5.
策划制作
作者丨毕雪梅 江苏省地震局高级工程师 中国地震局信息与应急学科技术协调组副组长
审核丨许冲 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研究员 地质灾害研究中心主任
策划丨林林
责编丨何通
审校丨徐来 林林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热评文章
- 成都市政协十六届三次会议今日上午开幕|图集
- 新品种!基金公司,集体上报
- 【期刊导读】伞状荟萃分析:HBV或HCV病毒感染显著增加肝癌风险
- 家人们,这类菜真的可能致癌,建议少吃!
- 庆祝《哪吒2》票房破百亿江西一景区推出凭票根免门票活动今
- 环县:农资储备粮草足绘好春耕保障图
- 第41次南极考察丨中国首次在南极冰盖基于已有钻孔开展测井作业
- 再次装修,坚持做这9个去家务化设计,入住后,邻居们都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