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一骑绝尘的当下,文理综合性大学相较于理工类大学承载着更多的压力。
以文理医著称的复旦大学亦如此。
2月25日晚,复旦官微以《将困难一一想清楚,把对策一一落实好!2025年复旦春季工作会议召开》为题刊发文章,对外明晰了复旦今年的工作重点。
“新工科”成为这篇文章的关键词之一。
文章的主要目标读者是全体复旦人和关心复旦发展的校友及社会各界人士。文章的标题即透着紧迫,而“新工科”在全文中所占的篇幅已经让人明确感受到了复旦今年工作的侧重点。
复旦已决心正面迎战AI时代的挑战。
我们来看看这则新闻稿当中涉及新工科的表述——
——要发扬复旦人自强创新的“道统”,树立能够建好新工科的强大信心,按照“文科做精、理科做尖、工科做强、医科做新、交叉做活”方针,文理医工“四轮”驱动创新型大学建设。
——要以战略敏捷赢得战略主动,切忌“添油战术”,坚持判断不动摇,下定决心按“一步到位,渐次完善”路径,推进新工科创新学院建设。
——持续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区建设,加速建设新工科创新学院。
对于外界来说,“新工科创新学院”可能还有些陌生。
2024年,面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上海市三大先导产业,复旦成立四大新工科创新学院,分别是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创新学院、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生物医药工程与技术创新学院和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创新学院。这四大学院已于2024年面向高考生启动本科招生。

在复旦的规划中,四大新工科创新学院被赋予造就“高精尖新”新工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
发力新工科,人才是关键。
恰在复旦召开春季工作会议的同一天,一则和复旦新工科建设有关的人事信息被公开报道。
据澎湃新闻2月25日晚报道,曾在华为公司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的徐文伟,已加入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担任教授。
徐文伟曾任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常务董事、EMT(集团管理团队)成员,是华为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国内走向国际,以及全球化的重要参与者。
而在徐文伟的诸多职务之中,“复旦大学新工科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的职务赫然在列。这可以视为复旦为发展新工科引进人才的一个例证。
同在2月25日,复旦与青浦区签署深化合作协议,共建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青浦创新中心),共同打造区域科技创新生态,重点培育人工智能(AI)、生物技术(BT)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升级。
复旦正面迎战AI时代的决心于此也可见一斑。
更为重要的是,发力新工科,于复旦而言是改变办学格局和学科版图,探索做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这篇大文章;于国内的文理综合性大学来说,复旦正在为这一类型大学发力新工科进行探路。这一探路的效应,将会在数年之后显现。
探路不易,勇者前行。
(作者陈良飞系澎湃新闻政治新闻部总监、港澳台新闻部总监,高级记者)

设计:王璐瑶
陈良飞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热评文章
- 泉州10岁少年破世界纪录
- 华富基金郜哲:业绩兑现将成AI投资重要抓手
- 离奇盗窃!衣服在店员眼皮底下不翼而飞!监控下一男子现原形…
- 中国男性平均寿命仅699岁?这么离谱的谣言咋来的?
- 厦门警方通报
- 截至1月末私募基金管理规模达1992万亿元
- AmazingRimeSceneryatHengshanMountain
- 环县:农资储备粮草足下好春耕先手棋